致平台高管:如果你想成为亚马逊,就要做对这3件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21年4月的亚马逊封号潮事件令一些中国卖家对这个以贩卖二手书起家的电商平台大失所望,但站在生意人的角度,亚马逊无疑已经做到了天花板,接受着千万创业者的顶礼膜拜。亚马逊的出现,为零售业注入创新因子,开辟了属于自有模式下的新格局,塔吉特、沃尔玛和梅西百货等在日后转型的路上都有过亚马逊模式的借鉴。
亚马逊伤了部分中国卖家的心,但放眼全球,亚马逊对于卖家的吸引力依旧是有增无减。2022年3月13日至16日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亚马逊卖家Prosper展会,场场爆满,这也是该展开办7年来,参会人次最多的一年。从事第三方卖家收购业务的聚合商们也出现在展会上。“收购+重组”这一模式的兴起,无疑是对亚马逊“印钞”能力的又一佐证。2021年的第三方卖家收购业务短时间内飙至50亿美元,2022年的展会期间,已升至140亿美元。
1、做亚马逊的“跟屁虫”
亚马逊早在20多年前就意识到,单凭亚马逊本身无法开拓足够量级的同类型产品数目,也无法将品类细化到让消费者在不跳转其他平台的情况下“挑挑拣拣”,吸纳第三方卖家入驻平台的时代就此开启。这种模式造就了平台与卖家双方共赢的局面,在此后也多为其他平台效仿。
Fareeha Ali,Prosper的市场情报主管表示,平台想要扩大规模,必须寻求额外的经济来源,吸引消费者到平台购物是一方面,发展到后阶段,创收的大头就变成了广告。这一点,在亚马逊身上也得到了印证。2021年亚马逊在其Q4财报中首次公布了其广告业务的收入,约为310亿美元。
(2021年4月美国国内几大电商平台的月访问量。来源:Statista)
沃尔玛似乎是把亚马逊耗费几十年摸索出的生财之道运用到现实中最好的一个,2021年沃尔玛对外发布数据称,广告收入已经突破20亿美元。苹果iOS系统更新后,有关用户数据隐私条款的变动使得社媒渠道的广告收入大受打击。这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可以看成是一种利好。沃尔玛等后来者们正在紧跟亚马逊的步伐,争取将品牌分配到社媒渠道上的广告资金都回笼至电商平台。
除了第三方卖家平台和聚合商,“headless commerce”(无头电商,意味电商去中心化、去平台化)也是亚马逊的另一“杰作”。Shopify的诞生,也正是以这一概念为主要核心。前亚马逊员工Faisal Masud在接受采访时表示,Shopify不过是踩着亚马逊走过的脚印将这一模式发展至如今的规模,在出人头地以前,亚马逊也就是Shopify。
他在接受Retail TouchPoints采访时回答道,亚马逊的基建工程是订单服务、商品服务,OMS(订单管理系统)、PIM(产品信息管理)这些功能都是后来加上去的。亚马逊在Shopify之前就已经搭建完成自建站的模型,只不过从未向外兜售这一点。
不过,Prosper的专家向外透露,这种情况将很快迎来扭转。前亚马逊员工、亚马逊卖家、Jagerita控股公司创始人James Kelly在Prosper会议上发声,亚马逊过去几个月时间一直在收购卖家服务公司,2022年秋天或至少在未来12个月内可能会孵化出一个Shopify的竞品。最有可能是由亚马逊云服务(AWS)领头开发。据悉,Just Walk Out已对AWS开发的某项功能进行商业付费。
2. 坚持品牌化
(图源:网络截图)
可以明显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除在官网上架自有产品,还与平台有了更密切的合作。亚马逊上的家居装饰大卖mDesign的首席执行官Stacey Renfro回忆道,“早期我曾就职于多个百货商店,亚马逊是我们的死对头。我当时的态度是,品牌在亚马逊只有死路一条。但当我离职创业,成为亚马逊卖家并创立了mDesign,70%-75%的线上订单都与平台挂钩。从当初的敌对到现在的合作,心态上的转变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市场的风向已经往品牌化这边倒,我们不过是风口上起飞的猪罢了。”
销售渠道的增加一方面为品牌增加了曝光,也为品牌带去了另一难题,就是如何在线上销售这个生态里保持线上服务、消费体验的一致性。为美妆品牌Sol de Janeiro出谋划策的亚马逊平台高级顾问Caitlin Brydon表示,品牌不学习怎么融入亚马逊,那也就失去了入驻的意义。平台上的角角落落都可能是串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节点,也是展示品牌标准化服务、消费体验的入口。这也使得品牌对于入驻亚马逊不再那么得抵触,亚马逊是一种多样化战略走的一步,是短时间内拔高受众群体的行之有效的渠道。拿mDesign为例,最初只是活跃在亚马逊,发展至今市值已经逼近3亿美元,但大部分业务仍集中在亚马逊。不少品牌在亚马逊的“栽培”之下,逐渐做强做大。
3. “顾客即上帝”
“顾客即上帝”是亚马逊的核心经营理念,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得打磨,亚马逊提供的售前售后服务已成为行业标杆。电商的兴起,为消费者带去更便捷、更时尚的购物体验。品牌不再因为地域上的局限性而在原地苦苦挣扎,消费者也不再受店铺营业时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下单、支付。线上渠道也提供了比以往更细致精准的客户反馈。Koffee Kult的发言人就曾表示,公司在注意到消费者抱怨开口设计有暗病,一打开咖啡就会洒得到处都是之后,改变了包装设计。无论是卖家还是平台,下一步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消费者的反馈。
- 上一篇:亚马逊运营中的对比原则,掌握消费者心理
- 下一篇:没有了